北宋灭亡后,南宋政权在金朝的压迫下建立,北方的百姓在战乱中纷纷南迁。为了躲避金军的侵扰线上股票配资门户,很多普通民众、农民起义军以及原本为金朝效力的官军选择离开家园,南下到江南。根据史料记载,十二世纪三四十年代,约有一百万人在战火中离开北方,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潮之一。
这些移民到达江南后,南宋政府尽力安置他们,并从中挑选青壮年男子加入抗金队伍。部分移民甚至被组织成专门的武装力量,称为“北军”,以增强南宋的抗金实力。
为了区分这些北方移民和南方原住民,南宋政府把他们称为“归正人”。这一名称最早由宋孝宗的右丞相史浩提出,意指这些人曾经生活在“外来政权”统治下,但现在已经成为了南宋的子民。这个词语带有一定的贬低意味,暗示他们的身份并不完全“正统”。
南宋建立初期,由于兵力不足,归正人被广泛吸纳,特别是在抗金战争中,他们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南宋的军队在归正人的帮助下,多次击败金军,并成功夺回了部分失地。许多归正人曾是北方的统军将领,他们在南宋继续领兵作战,如萧琦等人。
展开剩余72%抗金英雄岳飞的岳家军中,也有许多归正人,包括牛皋和董先等猛将。著名词人辛弃疾,亦是归正人之一。由此可见,归正人在南宋的国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。
归正人之所以奋力作战,除了对南宋的忠诚外,更重要的是他们怀念故乡,期盼能早日收复失地,返回北方。然而,南方人对战争的态度与归正人截然不同。南方人希望保持现状,不愿意为战争投入大量财力物力,倾向于通过和谈来避免更多冲突。
随着南宋政权逐渐稳定,宋高宗赵构开始采取和谈策略,尝试与金朝达成协议。在这种背景下,南宋政府逐渐疏远归正人,开始遣返他们,严禁地方政府继续征募归正人。然而,金朝依旧屡次制造事端,每当战事爆发,宋高宗又会指示部队招募归正人参与战斗,这使得归正人处于尴尬的境地,心中不满情绪逐渐加剧。
南方的士人对归正人的看法也不甚友好。南宋大儒朱熹曾表示,“古今祸乱,必有病根……今之病在归正人”。他认为归正人是国家动乱的根源之一。受此影响,南宋政府在有相对平稳的时期,开始将原本属于归正人的“北军”分散,融入南方的军队,并限制归正人担任重要职务。
这些措施加剧了南方人与归正人之间的矛盾,使得军队的战斗力逐渐下降,甚至影响了南宋的军事稳定。
1234年,蒙古政权击败金朝,开始向南宋发动攻击。蒙古大军逐渐逼近南宋边境,南宋面临三面包围的局势。此时,又有大量归正人南下,包括一些原金朝的将领如刘整、姜才和张世杰等,他们加入南宋后全力抗击蒙古侵略。
刘整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将领,他曾在信阳战役中英勇作战,屡次立下赫赫战功。然而,由于南宋朝廷内部分裂,权力斗争激烈,刘整等人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。在当时的权臣贾似道的打压下,刘整最终选择叛宋投蒙,并成为蒙古灭宋的先锋之一。
刘整的投降直接导致了南宋的覆灭,他对南宋防线的熟悉,使得蒙古军队能迅速突破防线,最终攻占襄阳,开启了南宋的灭亡之路。
归根结底,南宋朝廷并未真正善待归正人,而是将他们当作工具,利用他们来对抗金朝与蒙古,忽视了他们的忠诚和贡献。南方人对归正人的排斥与歧视,也让这一群体与南宋社会之间产生了深刻的矛盾。这些问题的积累,加速了南宋的灭亡。
发布于:天津市优邦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